Skip to main content

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

BasicInfo

  • Type: [[Note]]
  • Tags: #知识体系 #NoteR
  • Date: 2021-01-08
  • Related: [[知识管理]][知识卡片](/实践篇/知识卡片)

卡片笔记法是什么?

  • 简单来说,Zettelkasten 是一种比标签更高级的卡片笔记方法,开智部落王浚宇在《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》提到:
  •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: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,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,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。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,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,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,这样就会降低负荷,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,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,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,放进去的是线索、是高质量的内容。
  • 德国社会学者 Niklas Luhmann(卢曼)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写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文章。在 Zettelkasten —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这篇文章当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写作方法的机理(本节配图均来自这篇文章)。

其他笔记形式的弊端

  • 用文件或文件夹来组织笔记的方式会导致笔记形成僵硬的结构,我们只能通过书本目录组织它,或随着时间不断新增按照时间线组织,而如果我们将每个块(chunk)打散,笔记变得自由浮动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我们很难再追踪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。

![[文件夹体系的僵硬结构.png]]

  • 接着我们尝试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:大部分人都采用了文件夹或者列表的方式,把这些卡片分门别类归档到不同的文件夹里面,比如印象笔记的笔记本,或笔记本组。但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,其实不可能只在某一个领域(即文件夹)内找到合适的答案,领域的划分也会限制「创意」或「灵感」的产生。
  • 标签的发明大大改进了笔记系统,但按标签查看笔记也很局限:我们一次只能看到几个标签内的内容,此外的内容则被遮蔽了,因此在组织信息和资料方面实用性并不很高。 ![[文件夹体系和标签的区别.png]]
  •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:我们应该用网络结构(web)来组织我们的笔记 —— 不仅仅依靠标签,还要把所有笔记连接在一起。我们可以每次只关注在这张网络的某个连接点上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同时也能看到更多的联结发生在背后。

![[网状+标签体系.png]]

三种笔记方式

卡片盒笔记法突出了「建立联系」的重要性,其实有刻意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卡片笔记,分别如下:

文献笔记(Literature Notes)是指 a) 简短地 b) 用自己的话(而非「复制粘贴」)记录你在看的文献笔记,迫使你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。

书目笔记(Bibliographical Notes)则需要你添加参考信息,将上面的文献笔记跟原文联系起来。而这一步,恰恰是 Roam Research 或 Obsidian 工具发挥价值最大的地方,甚至做到了完全自动化(稍后会进一步解释我的工作流)。

永久笔记(Permanent Notes)是最重要的一步,回顾每一个卡片笔记,同时思考它们与你所学的内容、你的兴趣、思考或研究的关系。你的目标不是收集尽可能多的笔记,而是为你现有的想法、论点和讨论增加新的价值。

写卡片时的工作流

  1. 结合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方法,我在阅读时会遵循这样的工作流:
  2. 原文(或书籍),一边阅读一边划线「高亮」
  3. 保存所有「高亮」部分(含链接)至笔记文件
  4. 新建文献笔记,用自己的话解释「高亮部分」
  5. 增加书目笔记,跟原文「高亮」或书籍页码关联起来
  6. 创建永久笔记,跟「卡片盒」中已存在的卡片笔记融合起来
  7. 当然,最后更重要的是要重复 Review 卡片笔记,能够通过 Anki 间隔重复加强记忆

Reference

![[如何聪明地做笔记 1.pdf]] —— 配套视频链接学神如何记笔记|后悔上学时没人告诉我|学术(论文)写作神器|【读书】How To Take Smart Notes|Slip-box|Zettelkasten_哔哩哔哩 (゜-゜)つロ 干杯~-bilibili 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- 少数派 Zettelkasten卡片笔记法 Zettelkasten knowledge and info management • Zettelkasten Method